第三届中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研讨会在济南召开

3月24日,第三届中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研讨会在济南召开。围绕“中国科学仪器产业链与供应链自主可控”主题,来自科技部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业等的领导、专家、业内人士,解析科学仪器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链痛点,探讨如何形成科学仪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,提升中国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水平和规模,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仪器全面发展。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证评价同期发布



640.jpg



研讨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指导,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、中国科学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研究平台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。海能技术承办。



百家论道


中国科学仪器产业链与供应链自主可控



640 (1).jpg


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  张彤



张彤秘书长表示,科学仪器从业者持续创新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,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积极响应、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持续推动科技创新、制度创新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,以自主可控、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,创造引领新的需求。




640 (2).jpg


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方向


方院长在报告中说:“科学仪器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重要工具,国产仪器有前途有希望,企业兴起需要多部门支持。呵护和宽容国产仪器,给予其更多信心。”




640 (3).jpg


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 年夫顺



年夫顺老师建议,建立产学研用生态环境,培养和造就一批大型综合型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隐性“冠军”企业,实现从现在的“跟跑”到未来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。




640 (4).jpg


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  韩玉刚



韩主任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现状,并给出了相应建议。他表示加强国产仪器综合验证评价平台、全国性科学仪器供需对接平台,设立专业管理团队、加强科学仪器进口论证管理对我国高端科学仪器发展尤为重要。各学会、协会、媒体发挥相应作用,共同推动建立国产仪器文化自信,帮助国产科学仪器成长。




640 (5).jpg


除此之外,北京大学陈良怡教授、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马玉婷研究员、华中农业大学吴淑可教授、广州科鉴高军总经理、领航基因王兆宝博士也分别做了精彩报告。从不同的技术路线、行业角度,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国产科学仪器的探索和成果,阐述了国产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可控方面的积累和思考。


640 (6).jpg



重磅发布


悟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证评价



当天,会上还进行了科学仪器验证发布,正式发布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证评价。


640 (7).jpg


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(生命科学站)/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重大平台中心  张丽娜



张丽娜介绍说,验评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、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、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5家用户单位,分别从食品、环境、化药、中药等应用领域,从仪器基本性能、实际样品检测、耐用性及工作站易用性和合规性四个维度进行验证评价。整个验评工作历时1年时间,秉承科学、真实、完整。


640 (8).jpg


基本性能从自动进样器样品残留、检测器的最小检测浓度、动态基线噪声和漂移、仪器的定性定量重复性验证。



实际样品检测时,选择食品、环境、化药、中药中低、中、高难度的样品进行检测,同时与进口对标仪器的比对,进一步评价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综合使用性能。



在测试仪器耐用性时,工作人员连续进样500针,分别计算整体500针的定性定量重复性及每100针的定性定量重复性,完成连续稳定性指标验评;每个工作日重复7次进样完成一组数据测试,连续三个月,完成长期稳定性指标验评。



在工作站评价中,针对从工作站最常用的功能模块,如数据采集、数据处理、报告输出等方面进行易用性评价,根据依据21 CFR Part11和GMP2010规定对工作站的数据完整性、数据的可溯源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进行合规性评价。



640.png


此次验评,有助于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性能指标、合规性、友好性、可靠性进一步提升,帮助我们更为客观的了解了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优势与优化方向,为我们持续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、精准、合规、友好的产品与服务提供了宝贵建议。



验评中心在促进质量提升、强化推广应用、加强人才培养和优化创新资源方面做了多项工作,为用户提供了购买仪器参考依据;为行业提供了探索新应用示范模式。



海能声音

技术投入 产品打磨 品牌培育 用户认可



会中,海能技术总经理张振方分享了面对发展环境与挑战、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机遇、海能技术的路径探索。



640 (9).jpg


海能技术总经理  张振方



海能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,注重产品品质及服务。自2014年建立采用全产业链模式,提升研发效率、保证产品品质、对冲供应链风险、缩短生产周期,非标定制件自产化率在60%左右。同时,海能实施积极的售后服务政策,采取多品种的产品布局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通过自主研发,稳固发展实验分析业务;借助资本力量,通过投资并购,快速拓展产品线和应用领域。



未来,海能也将加强与大学、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,使用创新和贴合中国用户的技术和产品落地;抱团取暖,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企业的强强联合,扩大规模;持续完善全产业链模式,掌握核心的工艺技术,逐步实现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,提升产品品质;不断完善管理体系,提升组织效率,实现管理的可复制。



“科学仪器是一场马拉松,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技术投入、产品打磨和品牌培育,才能逐步得到用户的认可。”张振方说,需要有更多的同行参与才能促进国产科学仪器的繁荣和发展,他坚信凭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,未来10年一定会出现科学仪器届的“华为”。



调研参观


海能全产业链生产情况



3月25日,与会嘉宾还参观了海能全产业链生产基地,调研海能全产业链生产情况。



640 (1).png


科学仪器行业的产品具有多品种、小批量、工艺复杂、技术要求高等特点,所涉及的零部件品类繁多,关键部件和上游供应链的生产加工能力直接影响产品的可靠性,进而影响下游用户的检测水平。



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为科学仪器的部件采购增加了不确定性,技术、关键部件生产等易有“卡脖子”风险,且外定制部件在进货成本、时间周期、产品可靠性上存在弊端,影响研发效率、产品品质、成交周期、服务效率等。



2014年,海能开启全产业链生产模式,相继设立SMT车间、核心部件事业部、机加工车间、模具注塑车间、钣金车间和表面处理车间,除少数工序采用外协加工形式外,所有自产产品的制造、装配、试验、检测均在公司内部完成。



640 (2).png


通过全产业链生产模式,公司有机元素分析、样品前处理系列产品自产化率分别达到70%和50%左右。此外,研发人员同期进行的多项项目需要前期定制和试制,自有全产业链可快速满足研发人员的相关设计需求,有效提高研发效率。同时更精准满足用户需求。



以研讨会为契机,真正形成会议成果,海能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努力抓住行业发展机遇,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,为科学仪器国产化贡献应有力量。

第三届中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研讨会在济南召开

3月24日,第三届中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研讨会在济南召开。围绕“中国科学仪器产业链与供应链自主可控”主题,来自科技部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业等的领导、专家、业内人士,解析科学仪器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链痛点,探讨如何形成科学仪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,提升中国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水平和规模,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仪器全面发展。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证评价同期发布



640.jpg



研讨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指导,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、中国科学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研究平台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。海能技术承办。



百家论道


中国科学仪器产业链与供应链自主可控



640 (1).jpg


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  张彤



张彤秘书长表示,科学仪器从业者持续创新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,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积极响应、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持续推动科技创新、制度创新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,以自主可控、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,创造引领新的需求。




640 (2).jpg


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方向


方院长在报告中说:“科学仪器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重要工具,国产仪器有前途有希望,企业兴起需要多部门支持。呵护和宽容国产仪器,给予其更多信心。”




640 (3).jpg


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 年夫顺



年夫顺老师建议,建立产学研用生态环境,培养和造就一批大型综合型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隐性“冠军”企业,实现从现在的“跟跑”到未来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。




640 (4).jpg


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  韩玉刚



韩主任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现状,并给出了相应建议。他表示加强国产仪器综合验证评价平台、全国性科学仪器供需对接平台,设立专业管理团队、加强科学仪器进口论证管理对我国高端科学仪器发展尤为重要。各学会、协会、媒体发挥相应作用,共同推动建立国产仪器文化自信,帮助国产科学仪器成长。




640 (5).jpg


除此之外,北京大学陈良怡教授、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马玉婷研究员、华中农业大学吴淑可教授、广州科鉴高军总经理、领航基因王兆宝博士也分别做了精彩报告。从不同的技术路线、行业角度,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国产科学仪器的探索和成果,阐述了国产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可控方面的积累和思考。


640 (6).jpg



重磅发布


悟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证评价



当天,会上还进行了科学仪器验证发布,正式发布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证评价。


640 (7).jpg


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(生命科学站)/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重大平台中心  张丽娜



张丽娜介绍说,验评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、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、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5家用户单位,分别从食品、环境、化药、中药等应用领域,从仪器基本性能、实际样品检测、耐用性及工作站易用性和合规性四个维度进行验证评价。整个验评工作历时1年时间,秉承科学、真实、完整。


640 (8).jpg


基本性能从自动进样器样品残留、检测器的最小检测浓度、动态基线噪声和漂移、仪器的定性定量重复性验证。



实际样品检测时,选择食品、环境、化药、中药中低、中、高难度的样品进行检测,同时与进口对标仪器的比对,进一步评价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综合使用性能。



在测试仪器耐用性时,工作人员连续进样500针,分别计算整体500针的定性定量重复性及每100针的定性定量重复性,完成连续稳定性指标验评;每个工作日重复7次进样完成一组数据测试,连续三个月,完成长期稳定性指标验评。



在工作站评价中,针对从工作站最常用的功能模块,如数据采集、数据处理、报告输出等方面进行易用性评价,根据依据21 CFR Part11和GMP2010规定对工作站的数据完整性、数据的可溯源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进行合规性评价。



640.png


此次验评,有助于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性能指标、合规性、友好性、可靠性进一步提升,帮助我们更为客观的了解了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优势与优化方向,为我们持续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、精准、合规、友好的产品与服务提供了宝贵建议。



验评中心在促进质量提升、强化推广应用、加强人才培养和优化创新资源方面做了多项工作,为用户提供了购买仪器参考依据;为行业提供了探索新应用示范模式。



海能声音

技术投入 产品打磨 品牌培育 用户认可



会中,海能技术总经理张振方分享了面对发展环境与挑战、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机遇、海能技术的路径探索。



640 (9).jpg


海能技术总经理  张振方



海能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,注重产品品质及服务。自2014年建立采用全产业链模式,提升研发效率、保证产品品质、对冲供应链风险、缩短生产周期,非标定制件自产化率在60%左右。同时,海能实施积极的售后服务政策,采取多品种的产品布局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通过自主研发,稳固发展实验分析业务;借助资本力量,通过投资并购,快速拓展产品线和应用领域。



未来,海能也将加强与大学、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,使用创新和贴合中国用户的技术和产品落地;抱团取暖,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企业的强强联合,扩大规模;持续完善全产业链模式,掌握核心的工艺技术,逐步实现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,提升产品品质;不断完善管理体系,提升组织效率,实现管理的可复制。



“科学仪器是一场马拉松,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技术投入、产品打磨和品牌培育,才能逐步得到用户的认可。”张振方说,需要有更多的同行参与才能促进国产科学仪器的繁荣和发展,他坚信凭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,未来10年一定会出现科学仪器届的“华为”。



调研参观


海能全产业链生产情况



3月25日,与会嘉宾还参观了海能全产业链生产基地,调研海能全产业链生产情况。



640 (1).png


科学仪器行业的产品具有多品种、小批量、工艺复杂、技术要求高等特点,所涉及的零部件品类繁多,关键部件和上游供应链的生产加工能力直接影响产品的可靠性,进而影响下游用户的检测水平。



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为科学仪器的部件采购增加了不确定性,技术、关键部件生产等易有“卡脖子”风险,且外定制部件在进货成本、时间周期、产品可靠性上存在弊端,影响研发效率、产品品质、成交周期、服务效率等。



2014年,海能开启全产业链生产模式,相继设立SMT车间、核心部件事业部、机加工车间、模具注塑车间、钣金车间和表面处理车间,除少数工序采用外协加工形式外,所有自产产品的制造、装配、试验、检测均在公司内部完成。



640 (2).png


通过全产业链生产模式,公司有机元素分析、样品前处理系列产品自产化率分别达到70%和50%左右。此外,研发人员同期进行的多项项目需要前期定制和试制,自有全产业链可快速满足研发人员的相关设计需求,有效提高研发效率。同时更精准满足用户需求。



以研讨会为契机,真正形成会议成果,海能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努力抓住行业发展机遇,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,为科学仪器国产化贡献应有力量。